【优秀工硕:廖晓聪】积跬步以致千里,环境人在前行
2018-11-23 10:06:25


学生姓名:廖晓聪

校内导师:李欢

实践导师:郭昉

工程领域:环境工程

实践单位:昆明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

实践项目名称:高含固污泥厌氧消化性能及其优化


人物简介

廖晓聪,男,20157月获得清华大学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为光大环保技术研究院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专业工程师。第三届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


夯实基础,求知与解惑

廖晓聪在学习上刻苦认真,师从李欢老师。在研一上学期就修完了所有课程任务,与同学们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在导师李欢老师的指导下,他在此期间初次了解了污泥厌氧消化,并在完成课程作业之余,通过阅读大量文献夯实了理论基础。到现在他犹记得最初阅读外文文献时的苦涩,那时候一周只能阅读一篇外文文献,然而忙碌却充实,积跬步以致千里。有疑惑时,他会向老师和师兄、师姐们请教,并在实验室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现实需求,求变与未知

所谓“实践出真知”,廖晓聪在深圳研究生院和导师的安排下,进入了昆明市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专业实践。昆明市污泥产生量超过800 t/d,昆明市滇池水务股份有限公司从2014年开始兴建昆明市主城区污泥集中处理处置工程,工艺为高固体厌氧消化处理加热干化。其中,厌氧消化环节采用含固率15%的进泥,是我国第一个针对市政污泥的高固体厌氧消化项目。相对于传统的低浓度污泥厌氧消化,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可以大幅降低消化设施的体积和占地面积,同时减少保温能耗,提高单位容积产气率。然而,由于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在世界范围内也缺少研究积累和实践经验,并且昆明市污泥有机质含量偏低,仅50%左右。因此,无法预测该项目的运行效果以及将面临的潜在问题,但廖晓聪并没有退缩,而是脚踏实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

结合实际,求证与完善

针对这一情况,廖晓聪在滇池水务公司第二污水处理厂开展了中试研究,污泥为新鲜脱水污泥。廖晓聪结合在学校学习的厌氧消化工艺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中试装置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获得了昆明市低有机质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的减量效果和产气规律。但污泥降解速度慢,在原设计方案的停留时间条件下难以达到预期的沼气产量及减量化效果。廖晓聪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预反应池进行低温预处理(70~80℃),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优化措施,结果表明,低温热预处理可明显提高消化产气效率,满足了原设计条件和污泥处理需求。最后,由于昆明市污泥缺乏最终出路,廖晓聪根据污泥处置的几种主要途径和昆明市的实际情况,对消化污泥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堆肥利用、水泥窑处置作为污泥最终处置途径的建议,协助滇池水务公司开展了对昆明红狮水泥厂的考察工作。

结语

廖晓聪在实践工作中,不仅获得了完整的工艺数据,为昆明市主城区污泥处理处置项目的调试运行和优化提供了参考,而且通过该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项学术成果,在《Applied Energy》等优秀期刊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专业知识在服务于现实难题时才显得更有意义,源于实践,服务实践。中国的环境问题还有许多,需要数代环境人的努力,一点一滴,他们在努力,改变正在发生。


                                                                              <实验实践成效>

                                                                                                                                  


1.结合厌氧消化工艺理论知识,将其运用到中试装置的设计和运行过程中,获得了昆明市低有机质污泥高固体厌氧消化的减量效果和产气规律。

2.结合该项目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在预反应池进行低温预处理(70~80℃),提高厌氧消化效率的优化措施。

3.对消化污泥性质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堆肥利用、水泥窑处置作为污泥最终处置途径的建议,协助滇池水务公司开展了对昆明红狮水泥厂的考察工作。

 


                                                                                                                                     组稿采写人:李欢、王炎磊、刘虹豆




{{rightSections.tit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