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要解决的研究生教育实践问题
当前专业硕士培养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学科边界僵化,学生实践与所属学科简单对应;实践内容浮泛,学生难以触及企业的核心技术领域;学生缺少创新创业意识和恰当方法等,难以适应产业经济快速升级转型对多元化、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新需求。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简称深研院)作为清华大学专业硕士培养的核心机构,充分利用深圳及至珠三角地区产业升级转型迅速、创新创业气氛浓厚的地缘优势,罄力探索专业硕士面向学科交叉、创新创业培养的新路径、新机制,并取得显著成效。
2.解决实践问题的方法
(1)建设以学科交叉为特色的校企联合培养基地。包括综合考量企业所属类型、基本情况、支持强度、配合力度等因素的竞争性进入机制,考评合作成效的退出机制,以及由多个学科学生在同一基地完成同一课题的交叉融合机制。
(2)构建双创教育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共建协同创业机构,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开展各类创业活动,承办重要创业赛事,营造创业氛围、激发创业热情。
(3)加强奖励激励力度。与多家联合培养基地签订专业实践奖学金共计300万元,奖励专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设立“i-Space 学生创业基金”,共计1200万元,支持学生创业;配套奖励获得“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的学生及其校内外导师。
(4)强化保障措施。搭建20个涵盖多学科和跨专业的教学实验平台;创建网络信息平台,实现专业实践信息多学科共享以及专业实践全过程动态跟踪监管;以课题研究为基础,制定、出台、完善10余项规章制度。
3.创新点
(1)模式创新——适应产业经济快速升级转型大趋势,建立多个学科学生同赴一个基地进行专业实践的交叉融合新模式。
(2)观念创新——将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理念贯穿专业硕士培养全过程。
(3)管理创新——设立专业实践奖学金、学生创业基金,为新的培养模式提供强劲动力。
4. 推广应用成果及贡献
(1)获评百余项全国和国际大奖。共12名学生获全国“工程硕士实习实践优秀成果获得者”称号,获奖比例高出全国均值10余倍。在“国艺杯”两岸三地艺术设计邀请展中,8人获国际数字媒体类学生组金奖,4人获银奖。
(2)创业项目估值过亿。累计推出创业项目70多个,在孵项目 30 余项,9 个项目获得融资,其中“招股金服”项目估值近2亿元,“聚电网络”项目估值 9 亿元人民币。
(3)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得到认可。2017年入选“深圳市首批十大创新创业基地”并获得2000万建设经费支持。2017年i-Space创客空间获批深圳市人社局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累计获200万资助。
(4)教育研究课题获评优秀。承担的2016-2017年全国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课题《复合式、创新创业型校企联合培养基地模式探索》获优秀成果(全国37项);《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艺术硕士课程实践教学研究案例》获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优秀案例一等奖。
(5)学生专利论文成果丰硕,就业竞争力提升。学生取得多项技术创新成果,包括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高水平论文;提升了科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行业多样化胜任力。
(6)机制易推广。本机制结构简明,逻辑自洽。理论层面,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及校企联合培养建设方面均获认可,具有可推广性;实操层面,我院与商汤公司合作的人工智能实践课模式,以同样方式已与腾讯公司合作,具有可复制性。因此,面向学科交叉、创新创业的专业硕士培养机制,容易复制,完全可以向更大的范围扩散推展。